大千世界,唯有女子才是他的最愛!
張大千自己曾謙虛地說過,他不敢說自己最能欣賞女人的美,他只是在觀察、欣賞美麗的女人以搜求畫稿時,比別人更仔細、更留心罷了。俗話說,畫家的作品總蘊含著他某個時間段的心態、感情和理念,而張大千女性題材畫作的呈現就有著以下兩方面的不同。
一、世俗美艷
張大千對于世俗之美有著獨特的表達,他在傳統仕女畫上達到了一種極致,在總結前人基礎上,揉入了自己豐富的感性經驗。不得不說,張大千是位非常注重世俗享受 的人,他一點也不吝嗇對于美人的表現。大千早期仕女畫學唐寅、改琦、費丹旭一路,表現形式為明清以來那種削瘦、病態、柔弱之美。敦煌之行后,他筆下仕女形 象有較大變化:體態更為健美,體量改小巧而變高大。所以能入他畫中的美女,當真是絕對美極了的。
蕃女掣龐圖
20 世紀30年代在北平時,張大千和梅蘭芳是相互欣賞的好友,梅蘭芳曾請教大千教他如何畫美人,大千當即回答:“你自己就是一個最標準的美人,你只要把你戲臺 上的各種樣子畫下來就行了,千萬不用再參照別的樣子了。”梅蘭芳上妝后的臉譜及身段更被張大千認為“渾身都是畫稿子”。因為這種臉譜和身段凝結了唐宋以來 古人們審美的全部精華。
對于外國人認為中國女人鳳眼好看的審美認識,張大千自有一番見解:“其實大家都 弄錯了,鳳眼并不是像我們四川人所說的‘絲毛綢子上拉了一道口子’那樣的細長,所謂鳳眼是指女人的眼神要溫柔,不要瞪大眼睛,顯得一副兇相。”可能只有大 師才能如此入木三分地透過狹義上的“鳳眼”形狀,以眼神的種種流盼說出真正的“鳳眼”含義。
執扇仕女圖
如美人的臉要“三白臉”才好看,也就是額頭、鼻子和下顎是白的,這樣才能襯托出臉頰的紅潤和健康。這種認知很符合自然美的原則,顏色的深淺會突出臉形的輪廓,中國人的輪廓大都顯得扁平,而“三白臉”正好表現出了線條輪廓的對比度,當然就顯得美。因此戲妝便尤其突顯出這個特點來。
柳蔭仕女圖
魚籃大土像
五官之外便是人的身材,一個美人的高矮胖瘦該如何定下標準呢?張大千認為以中國人的審美習慣來看,并沒有特別的偏愛“胖子”或“瘦子”。所謂“環肥燕瘦”的典故強調的其實是“骨肉勻停”,勻稱就是美。
蕉蔭仕女圖
唐妝仕女圖
國畫中的美人穿的都是古裝,飄逸輕盈,因為古代女人的衣服有彩帶、有水袖、有流暢的線條美,因此入畫。而時裝本身總在變,所以時裝的美都是暫時的,便有過時之說,因此不容易入畫。張大千說衣服穿得一臃腫,人就不美了。所以棉襖是入不得畫的。
雙美圖
三美圖
拈花仕女圖
《芭蕉仕女圖》
二、莊嚴圣潔
在 敦煌三年苦行僧似的生活,讓他近距離接觸到了佛教藝術的魅力,敦煌之行對于張大千的藝術生涯有著重要影響。他一生創作了數量巨大的佛教人物形象,除臨摹敦 煌壁畫之外,各類水墨觀音,天女、神女的形象,無不滲透著大千追求佛教圣潔悲慈的一面。在他筆下,這類人物被刻畫得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透著圣潔的光 環,讓人覺得“神”應該就是那個樣子。
水墨觀音圖
神女圖
吉祥天女圖
張 大千在敦煌臨摹壁畫時,看到唐朝人畫女人時,不論丫頭、還是太太,都把手畫得細膩傳神,絕不偷懶。古人的治藝嚴謹讓張大千欽佩之余更感身受鞭策,因此也練 就了畫手的絕活。梅蘭芳也是個對美精益求精的人,除了臉和身材外,手是僅次于眼睛的傳遞情感最重要的工具。中國畫中有“畫人難畫手,畫樹難畫柳,畫獸難畫 狗”的說法。道出畫手的難度。
仕女四屏圖
白衣觀音圖
臺 灣的著名影星林黛不僅長得美麗,還生就一雙纖細柔美的手,但一般人只注意到她的美麗面容而把那雙美手忽略了。張大千便在畫給林黛的肖像畫上著意畫出那只手 的百轉柔情來,讓林黛自己都大為喜愛,還因此特地去照相館拍了張突出手指線條的照片。可惜美人命運多舛,后來因情自殺,讓遠在國外的張大千很是震驚與惋 惜。
張大千自己的手不太好看,手指又粗又短,皮膚也稍黑些,但就是這樣一雙像經常勞作人的手卻畫出了無數美輪美奐的作品。而跟隨張大千的女人們則無一例外都有一雙漂亮的纖手。楊宛君的手尤其美,令張大千心動。
荷花屏風美女
楊宛君不僅容貌美麗,而且心胸大度,很明事理。娶了楊宛君后,張大千畫了不少以她為模特的仕女圖,張大千去哪兒游歷都喜歡帶著她,她的個性中很有些落落大方 的男孩兒氣,婚后她把兩條長辮剪成短發,有時故意穿男子的長衫,與張大千并肩走,后面的人猛一看真以為是個男子呢。惹得她和張大千開心地大笑。
仕女擁衾圖
蘇東坡是張大千最欣賞的一位詩人,也是張大千除了本人的自畫像外畫得最多的一個男性形象。在張大千的人物畫里,多以女性居多,一個重要原因是張大千認為男人 不如女人“美”,不如女人“入畫”。在他眼里看來,這世上夠得上“奇”的男人實在太少,所以他有“眼中恨少奇男子,腕底偏多美婦人”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