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達芬奇《美麗公主》解《蒙娜麗莎》微笑之謎
《蒙娜麗莎》(左圖)及《美麗公主》(右圖)均用上朦朧畫法。
達芬奇借巧妙混色,令人看到畫中人的嘴,隨不同觀看角度改變。
(神秘的地球報道)意大利巨匠達芬奇以“朦朧畫法”(sfumato),畫出名作《蒙娜麗莎》那抹“難以捕捉的微笑”。英國近日有研究發現,他另一幅較早期的作品《美麗公主》(La Bella Principessa),亦用上相同手法,從而解構達芬奇如何制造假象,畫出這抹顛倒眾生的微笑。
達芬奇于2幅畫均用上朦朧畫法,借巧妙混色,削弱觀眾的外圍視覺,因而可看到畫中人的嘴,隨不同觀看角度改變。當直望《美麗公主》時,會看到其嘴角向下傾斜;但當視線集中在嘴巴以外的地方時,卻會覺得畫中人嘴角勾起,成了一個僅能間接目睹的笑容。
研究員指出,雖然其他藝術家亦嘗試用相同技巧作圖,卻沒有人比達芬奇技術高超。他們又找來多名自愿者進行實驗,發現在較遠距離欣賞《蒙娜麗莎》及《美麗公主》,畫中人看上去笑得較開心;而畫中人的表情改變,都是由其嘴巴引起。
于是研究團隊找來多名自愿者進行實驗, 把上述兩幅畫跟同一時期的畫家波雷奧洛 (Piero del Pollaiuolo) 完成于 1470 年的畫作《少女的畫像 Portrait of a Girl 》一起進行試驗,讓他們在不同距離看這三幅畫。結果發現,微笑的程度竟然跟看畫的距離有關!從較遠的距離看,《蒙娜麗莎》與《美麗公主》似乎比《少女的畫像》嘴角上揚的幅度更高!他們更用數位技術操縱畫作的清晰度,結果發現模糊程度越高,微笑更明顯!
所以說,這一切都是達芬奇早就“計劃”好的,他認為,畫家應該留下一些東西給觀者去尋思、猜測;假如輪廓線條描繪得模糊,形狀曖昧之處沒入陰影里,那么就會留下相當大的想像空間。專家說,在達芬奇的作品中第一次使用這種手法,是這幅叫做《巖間圣母 Virgin of Rocks 》(1483~1486) 的作品。
一幅畫竟然可以持續好幾百年給后人留下這么多想像空間及研究,不禁覺得天才達芬奇要是生在現代一定可以賺超多錢,說不定整個人類的文明都會因為他而改變呢!
參考消息網8月24日報道
英媒稱,英國一家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通過分析最近發現的達·芬奇的另一幅杰作,他們已經解開了蒙娜麗莎著名的神秘微笑的謎團。
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8月22日報道,《美麗公主》畫的是一位米蘭貴族的女兒,通過觀察這幅畫像,研究人員發現了有關這位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如何使蒙娜麗莎靦腆的微笑從側面看非常明顯而從正面看卻不那么明顯的有趣線索。
英國設菲爾德哈勒姆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一種叫作“暈涂法”的繪畫技巧給這兩幅畫像營造了同一種效果,畫中人物嘴角周圍淡淡的色彩和陰影巧妙地制造了一種錯覺。
如果盯著畫中人物的眼睛看,嘴唇似乎微微上翹,露出微笑,但如果直接看嘴,嘴唇則似乎比較扁平。
在這兩幅畫作中,達·芬奇熟練地利用了周邊視覺和直接視覺之間的差異。
研究顯示,蒙娜麗莎變幻的微笑不是偶然,而是達·芬奇有意為之,他在早期作品《美麗公主》中已將這一技巧運用得爐火純青。
設菲爾德哈勒姆大學的研究人員米歇爾·紐伯里和亞歷山德羅·索蘭佐寫道:“觀察者一試圖‘捕捉’微笑,微笑便消失了,我們把這種視錯覺稱作‘無法捕捉的微笑’。”
他們安排了一系列實驗,讓人們從不同的距離和角度觀察《蒙娜麗莎》和《美麗公主》。
他們還向人們展示了兩幅畫作的數字版本,這些數字版本均作過不同程度的模糊化處理。
模糊化處理模擬了人們周邊視覺的效果,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看到的物品不那么清晰。畫像越模糊,達·芬奇畫作中的人物似乎微笑得越明顯。
研究人員在發表于英國《視覺研究》月刊上的論文中寫道:“美麗公主嘴角的傾斜度似乎隨著觀察距離和數字畫像的模糊處理程度的變化而變化。一系列精神物理學實驗發現,察覺到美麗公主嘴角的傾斜度發生變化會影響其心滿意足表情的展露。”
參與實驗的志愿者表示,當從遠處觀察或畫像稍作模糊化處理時,蒙娜麗莎和美麗公主似乎都微笑得更加明顯了。
科研人員還向這些志愿者展示了兩位女性的嘴或眼睛被黑色遮住的圖像。
在嘴被遮住的圖像中,志愿者稱沒有察覺到畫像的表情有變化,這表明嘴是關鍵所在。
達·芬奇創作《美麗公主》的時間早于《蒙娜麗莎》。人們過去一直以為《美麗公主》是19世紀早期一名德國畫家的作品,但包括牛津大學的達·芬奇研究專家馬丁·肯普在內的權威藝術史學家近年來認為,這就是達·芬奇的作品。
這位“美麗公主”名叫比安卡·斯福爾扎,是15世紀末米蘭公爵盧多維科·斯福爾扎的私生女。
這幅畫像委托創作于1496年,當時比安卡13歲,即將嫁給米蘭軍隊的一名將軍。婚后數月她便去世了,死因可能是宮外孕引起的并發癥。
許多學者認為《蒙娜麗莎》的原型是佛羅倫薩一名絲綢富商的妻子莉薩·蓋拉爾迪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