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森·波洛克(J.Jackson Pollock 1912-1956) 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先驅,著名的行動繪畫藝術家。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在世界范圍里新美國繪畫的象征,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以其在帆布上很隨意地潑濺顏料、灑出流線的技藝而著稱,他的作品往往具有難以忘懷的自然品質。2006年11月3日,波洛克的一幅作品《1948年第5號》拍賣出全球繪畫作品最高價,達1.4億美元(約合1.096億歐元),被一位墨西哥金融家購去。
1、1948年5號作品 波洛克 1948年 滴畫 243.8×12.9厘米 私人收藏
1946年,波洛克開始用“滴灑法”(drip)創作,有點類似中國畫中的潑墨,就是將油畫顏色調稀或者直接用油漆,用筆或勺滴灑在畫布上。波洛克的滴灑法繪畫隨意之間隱藏著戲劇性的偶然效果,激情四射而且充滿了色彩的自由、張力和狂野,加上他不拘一格,繪畫過程中“泥沙俱下”,沙礫、碎玻璃、雜物都敢入畫,他作品技法的獨創和視覺效果的另類給當年美國藝術帶來極大的震動,被視為是擺脫歐洲影響的美國抽象藝術時代的開始,是美國自由精神的象征。《1948年第5號》是杰克遜·波洛克“滴畫”中的精品,畫布被釘在纖維板上,畫布上的顏色有黃色、白色、栗色以及黑色,畫面在看似隨意的潑灑中,狂野而富有張力的色彩線條有著自身的邏輯,隱藏著戲劇性的偶然效果,畫家也在移動中即興而刻意地編排著視覺音樂的節律。這幅作品于2006年11月3日拍賣出全球繪畫作品最高價,達1億4千萬美元,收購名畫者是一位墨西哥金融家。這幅畫1949年春季展出。當時波洛克畫價大約在1平方米400美元,此畫約3平方米,價格在1200美元左右。至今此畫漲了約11000倍,平均每年漲幅200多倍。

需要波洛克油畫,可以找就要畫像網團隊臨摹或者創作。波洛克油畫-臨摹波洛克-波洛克風格油畫
2、薰衣草之霧:第一號 波洛克 美國 1950 年 221 × 300cm 布面油畫 藏于華盛頓國家美術畫廊
畫面上纏繞、糾結在一起的色彩布滿了所有的角落,用指甲、平頭針、鈕扣或者硬幣等各種東西刻畫出來的線條星羅密布,看上去仿佛是一片繁密茂盛、零碎雜亂的野草地。但是,我們必須承認,作為一幅畫,其中又充滿了一種總體的和諧、均衡的協調,還有一種深層次的潛在的藝術底蘊,很有我國寫意畫的那種揮灑自如、淋漓盡致的灑脫氣質。從表現的技術層面看,畫中沒有什么立體透視的運用和結構布局的精心設計,只是通過在平面上色彩的純粹運用來表現繪畫效果 。
3、第18號 波洛克 1950年 梅森奈特纖維板上油畫顏料及琺瑯 71 x 74 cm
波洛克作品的名字很簡單,畫面看起來沒什么具體形象,實際上構圖非常嚴謹,代表了抽象表現主義繪畫最本質的特征——是抽象主義、表現主義和超現實主義三者結合的產物,形式是抽象的,情感表達也是無意識的。波洛克的這幅畫讓你說不出來美在什么地方,是一種復雜的簡單,又是一種簡單的復雜。
4、《秋天的韻律30號》。波洛克最輝煌的時刻開始于1950年,單是這一年他就創作了抽象畫《秋天的韻律》、《第三十二號,1950》和《第一號,1950》三幅作品。 《秋天的韻律》是波洛克著名的“滴畫”代表作之一,整個畫面布滿了縱橫交錯、無邊無際的線條和顏色,線條和顏色之間也沒有主次的區分。盡管畫布呈現出的空間是有限的,而畫面中的線條和顏色并沒有被限制住,它們的動勢給人的視覺感受是繼續向外延伸和揮灑,延伸到畫面之外的空間,使觀者的眼睛一旦進入畫面便久久不能離開,仿佛進入一個三維之外的空間。
5、構圖32號 波洛克 1950年
波洛克作畫時把棍子或筆尖浸入盛著通常是琺瑯和鋁顏料的罐子中,然后把顏色滴到或甩到釘在地上的畫布上,憑著直覺和經驗從畫布四面八方來作畫。這些留在畫布上縱橫交錯的顏料組成的圖案具有激動人心的活力,記錄了杰克遜·波洛克作畫時直接的身體運動,于是觀眾可以分享到創造這些色跡的經驗。
6、一體,構圖十一號 波洛克 1950年 畫布、油彩、琺瑯 530.8×269.5厘米
7、男人和女人 波洛克 1942年
《男人和女人》這幅作品也同樣充滿了真實的情感表達,不同的是,波洛克已經在繪畫中實現了一個形式上的跨越,因為此時畫面中的人物形象幾乎已經完全被抽離。一眼看去很難辨認出畫面上的兩個人物形象,整個畫面充滿了濃烈的色彩和強烈轉折的塊面,干枯與濕潤的筆觸交替出現,使畫面充滿了狂熱曖昧甚至血腥的氣息。畫面中的女人形象選取了女性典型的胸腹部特征,頭部以一個黑色的半圓代替,從頭頸部以及眼睛的相對位置來分析,則可以將其看作是揚起臉龐而故作可愛的樣子。在顏色上,畫家采用濃烈的紅色和黑色來覆蓋,似乎表達畫家對女性的某種強烈的認識和感受,似愛似恨,倒是畫面上豎放著的兩個眼睛圖形帶有一絲嫵媚和性感。畫面右邊的男人形象給人感受最強的是那個黑色的、布滿奇怪符號的長長的矩形條塊,可能波洛克本人就是畫中這個男人形象的藍本,畫中的男人被周圍奇怪的形狀所包圍和侵蝕,表面看似寧靜而又內心洶涌,可以說這是一副貌似平靜實則激烈的繪畫,即使沉默也是攝人心魄的。
8、《野營和加油站》
9、《狼》
10、藍 波洛克 1943年
在波洛克之前,無論是古典主義畫派還是現代派的畫家,他們創作時大多會考慮畫面中心視點和其他關注點之間的關系,對畫面的主體對象和次要對象也會施加不同的表現力度。然而波洛克完全漠視這種空間規律的存在,在他的畫面中一切矛盾都是合理的存在。《藍》正是這樣一副矛盾與合理共存的作品。為了找到最能代表人類內心感受的表現形式,波洛克試圖在原始人類創作的繪畫作品中尋找一些創作靈感,其中對他有較大影響的是原始藝術中常出現的簡單的生物形態,從作品《藍》中就可以看到這樣的影子。冷靜沉穩的藍色背景上布滿了形狀、神態各異的生物,下部起伏劇烈的色塊仿佛是怒吼的海洋又像是暴雨前的天空,似魚似鳥的生物圍繞在畫面上,更加劇了奇幻空間帶給欣賞者視覺上的奇異感覺,也許對于波洛克來說,他正是其中的一個奇怪生物,身處在不知道是天還是地的環境,只能感受到迷茫和混亂,而這種迷茫和混亂正是那個時代抽象表現主義畫家們矛盾心理的真實寫照,更是波洛克內心復雜情感的突出表現。
11、整整五尋 波洛克 1947年 畫布油彩 五尋(尋是長度單位,合6英尺或1.829米,用于測量水深)
1947年波洛克的這一幅《整整五尋》成名之作是用油彩和鉛在畫布上創作的.(尋--長度單位,合6英尺或1.829米, 用于測量水深),僅就這個題目的含義,除了意指海水的深度以外,還意味著滴色的層次,語意雙關。全畫以藍綠色為主調,波洛克在畫上先是大面積滴注,然后按各區域的情況加灑深淺不同的綠色,再后是黑色油漆,最后再在表層使用鋁漆,漆中還夾雜著不少"添加物";同時還在某些他認為必須補色的地區澆滴一些醒目的白色和無光澤的色彩。畫家沿著畫布邊走邊滴,讓自身運動與滴色動作協調配合。我們從《整整五尋》上可以看到色線綿密得象網一樣彼此糾纏著,有的地方密不通風,有的地方突然出現泛上來的蜜黃色。圖上的局部即顯示了兩注稠厚的蜜黃色塊,它似乎在白色乳性液體中流出來的緩慢色斑,還勾帶著緩慢的紫色,因而成為全畫的最亮點。
12、《復活節的標志》
13、《眼睛》
14、《月亮與女人》。在《月亮女人》中可以看出波洛克的突破性變化,他運用程式化的透視法和環形線條更多地源自畢加索和米羅的手法,而不是任何自然主義畫家的風格。這幅作品的主題也是模糊的,所謂的“月亮女人”只是出于畫家本人的心理想象,而不是源自常規經驗。
15、《集中_編號10》
16、《圖形》
17、《茶杯》
18、《秘密的保護人》
19、連名字都沒有的隨性“涂鴉”
20、還是無名
波洛克簡介:
杰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又譯杰克森·波拉克,1912年1月28日-1956年8月11日)是一位有影響力的美國畫家以及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運動的主要力量。
他生于懷俄明州的科迪(Cody),1929年移居紐約,進入藝術學生聯盟,在托馬斯·哈特·本頓(Thomas Hart Benton)門下學習。1943年開始轉向抽象藝術。
1947年開始使用“滴畫法”,取消畫架,把巨大的畫布平鋪在地上,用鉆有小孔的盒子、棒或畫筆把顏料滴濺在畫布上,稀薄的顏料借助噴霧器;作畫時和畫布的接觸不固定在一個位置,而是在畫布四周走動,或跨越過去,使構圖沒有中心、結構無法辨認;以反復的無意識的動作畫成復雜難辨、線條錯亂的網;畫面上線條縱橫曲扭,色彩變幻無常。在其追求下意識的極端放縱的方法中可見到超現實主義畫派的影響。
在發展出他特有的技術前,因為過于專注于創作卻沒有突破,作品銷售不佳,加上個性怪辟、神經質的性格而無法靠兼差謀生,而一度必須靠家弟及后來成為其妻的女友Lee Krasner接濟度日。
1938年到1942年間,他為聯邦藝術工程工作;1950年代到1960年代,他通過“文化自由議會”(Congress for Cultural Freedom)受到中央情報局的支持。
波洛克在1956年8月11日晚上因為酒后行車超速,發生交通事故而喪生,使其大器晚成的創作生涯也因而告一段落。
如果說凡高是印象主義繪畫的代表性人物,畢加索是立體主義先驅,那么波洛克就是抽象表現主義大師,他們之間在現代藝術史上的傳承和他們的藝術品價格,印證著他們之間的發展和相互關系。而波洛克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后,都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畫家。他1912年生于美國西部,31歲舉辦了了第一個畫展,一共展出了16幅畫,最小的標價25美元,最大的《秘密的守護者》750美元,三個星期后畫展殘敗結束,只有一幅小畫賣出。
波洛克作品技法的獨創和視覺效果的另類,給當年的美國藝術界帶來了極大的震動,被視為是擺脫歐洲影響的美國抽象藝術時代開始的象征。波洛克的“滴灑法”(drip)有點類似中國畫中的潑墨,就是先把畫布釘在地板上或墻上,然后隨意在畫布上潑灑顏料,把油畫顏料調稀再用筆或勺滴灑在畫布上;或將顏料桶打很多洞,任由顏料在畫布上滴流,創造出縱橫交錯的抽象線條效果;有時也用石塊、沙子、鐵釘和碎玻璃摻和顏料在畫布上摩擦產生繪畫效果,繪畫完全即興,在行走中完成。由于波洛克的繪畫沒有中心、沒有邊際、沒有起點,隨意之間充滿了戲劇性的偶然效果,激情四射且充滿了色彩的張力和狂野,加上不拘一格,繪畫過程中“泥沙俱下”,沙礫、碎玻璃、雜物都敢入畫,所以作品的名字雖然簡單,畫面看起來沒什么具體形象,實際上構圖非常嚴謹,也具備了抽象表現主義繪畫最本質的特征,是抽象主義、表現主義和超現實主義三者結合的產物。
波洛克的妻子Lee Krasner也是一位前衛畫家,有人認為她的藝術成就在波洛克之上。
1956年2月,波洛克遇到對他崇拜得五體投地的25歲姑娘露絲,兩人迅速地墜入情網。當年8月,lee在朋友的勸說下,去歐洲旅行以逃避這段感情。其間,她每個月都給波洛克寫信,回憶兩人共同生活的點滴,但波洛克卻沒有任何回復。
1956年8月10日,波洛克酒后帶著露絲和另外一個女子開車兜風,車子撞在了一棵大樹上,他和露絲當場斃命。一代繪畫大師就此結束了他的生命,以及短暫的藝術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