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耶納教堂主祭壇畫,杜喬·迪·博尼塞尼亞(意大利),1308年,早期文藝復興、錫耶納流派,用蛋彩在木版上作畫,247 x 468 厘米,錫耶納大教堂
杜喬(1255- 1318)是錫耶納畫派的創始人,曾經在佛羅倫薩工作,與佛羅倫薩畫派的先驅奇馬布埃的風格相似。但他并沒有像佛羅倫薩畫派的 畫家那樣與以前的拜占庭傳統完全、徹底地決裂,而足不斷地進行嘗試,給古老的拜占庭藝術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和活力。他的油畫作品更側重于抒情和人物形象的秀麗多姿,用色的鮮絕明快 奠定了錫耶納畫派的特色。錫耶納大教堂的 祭壇畫(1308-1311)是其代表作,這一系列祭壇畫由70幅屏畫組成,以敘事 的方式表現了基督的生平,無論是敘事性還是抒情性都可以說是這一時期宗 教題材的代表作, 是由中世紀繪畫傳統過渡到文藝復興美術的成功之作。
從歷史概念上來說,中世紀通常是指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開始, 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為止的歐洲封建社會時期。而在藝術史上,則主 要截止到16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在歐洲的廣泛傳播。在這一千多年的時間 里,表現基督教神學的藝術取代了古希臘羅馬的藝術,甚至在整個 精神領域 都占有無與倫比的地位,這導致了大批古代雕塑繪闡作品被視為異端邪物而遭到無情的損毀。這一時期的藝術變成徹底的基督教美術,特別是大量宗教 建筑的興起,而繪畫則成為宗教建筑的附 屬品。
《圣母子榮登圣座》是杜喬最偉大的作品。這幅作品受錫耶納大教堂之 托,繪制于1308至1311年,用來替代原來的圣像畫《大眼睛圣母》。當作品完成后,錫耶納人列隊將《圣母子榮登圣 座》護送到大教堂,小城店鋪歇業、銅鐘齊鳴,儀式行進隊伍抬著它在城市的街道中游行,護送到高高的祭壇上,并在那里待到1506年。但這幅巨作在以后卻 遭到被肢解的命運,現在世界上好幾座博物館里都藏有它的局部殘片。
《圣母子榮登圣座》的兩面都有繪畫:正面由三部分組成,主體部分是 圣母子在天使、圣徒的簇擁下登上寶座的場面,上面和下面分別為圣母的晚 年生活及耶穌螢年事跡的裝飾畫 (現已不知去向);背面畫的是耶穌的圣跡。 正面主體部分畫面以金黃調子為主,配以紅黑兩色,整個場面華美、燦爛。 圣母身披黑色斗篷,圣嬰坐在她的膝上,天使和使徒對稱地分布兩側,寶座 上飾以粘致的鏤空花紋圖案。整幅畫面充分表現了天 國的榮耀之美。
《圣母子榮登圣座》盡管受拜占庭程式化的傳統影響,構圖稍嫌拘謹, 但對人物的優雅刻畫使它成為了楮細入微的雅致風格的早期范例。
祭壇畫的前面描繪了登上圣座的圣母與圣子,兩旁是圣徒和天使,《圣經·舊約》中的預言家人物在他們上面的尖頂中。在祭壇背面下方,原來有很多敘事場景,現在中間部分只剩下26塊。重新組合起來的故事,講述了“基督受難”的經過。從“進入耶路撒冷”到“前往以馬仵斯之路”。杜喬在記錄基督的審判的全部含義時,將整個故事拆分為多個場景,這讓他可以在某些細節上探討“公正”這一主題。然而藝術家絕不會過度夸張自己,而是用纖細和微妙的筆法,表現出基督教犧牲和救贖的信息。盡管杜喬的祭壇畫繼承了“希臘-拜占庭”傳統,不過他明顯受到法國哥特傳統的靈感啟迪。這幅祭壇畫在結構和設計上有突破性變化,對未來的國際哥特風格演變產生巨大影響。
杜喬作為文藝復興時代錫耶納畫派的杰出畫家,和佛羅倫薩畫派創始人喬托一起,開辟了一條從拜占庭風格過渡 到文藝復興時代風格的道路。錫耶納畫派在杜喬之后名家輩出,代表大師有馬丁尼、洛倫澤蒂兄弟等,影響也波及到法 國及西歐各地。但到了15世紀,隨著錫耶納城政治、經濟的衰落,錫耶納畫派也從此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