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作品名稱
名 稱:《格爾尼卡》
作 者:巴伯羅·畢加索
創作時間:1937 年
尺 寸:351 × 782cm
類 別:壁畫
收 藏: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
在20 世紀30 年代的西班牙內戰中,畢加索堅定地站在馬德里共和國這一邊,反對獨裁的佛朗哥政權,他創作了連續性的版畫《佛朗哥的夢幻與宣言》,對佛朗哥進行強烈的譴責。不久,畢加索受西班牙共和國政府的委托,為巴黎國際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創作裝飾畫。正當他醞釀題材時,4月26日發生了法西斯納粹野蠻轟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鎮格爾尼卡、殘暴殺害無辜的事件。畢加索就以這次空襲事件為題材,創作了壁畫《格爾尼卡》。此畫采用了半寫實的象征性手法和單純的黑、白、灰三色營造出低沉悲涼的氛圍,渲染了悲劇性色彩,表現了法西斯戰爭帶給人類的災難。此畫也最能顯示畢加索的進步思想。
油畫作品入選理由:
◎一幅被稱為“抗議地球上所有戰爭的永恒紀念碑”的曠世之作。
◎一幅綜合運用了多種藝術風格的油畫巨作。
◎畢加索最富有傳奇色彩的反戰作品。
油畫賞析:
1937 年4 月,法西斯空軍對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進行了慘絕人寰的狂轟亂炸,把這個西班牙古城夷為平地,約有2800多名無辜居民在轟炸中喪生。聞聽這一噩耗的畢加索極為憤怒,在巴黎創作了這幅控訴法西斯暴行,表達對和平向往的反戰作品。在這幅畫上畢加索綜合運用了立體主義、表現主義、象征主義等多種表現手法,把戰爭帶給人們災難表現得淋漓盡致,從而使立體主義風格的反戰畫作,不比任何一幅寫實主義畫作遜色。
在畫面的最右端,戰火燒著了一座房子,一個尖叫的女人仰望著眼前的一切,高舉著雙手,絕望而無助。接著,窗口伸出一個驚恐的頭來,她手上平舉著一盞燈,仿佛是為逃難的人群照明道路,更象征著讓戰爭的罪惡大白于天下。在她的下方,有逃難的人;有負傷倒在地上仍手握武器想要繼續戰斗的人??畫面的左邊一個年輕母親抱著剛被炸死的孩子,仰天呼號、痛不欲生。她的頭頂是一個扭曲的牛頭,眼睛錯位、面目猙獰、兇狠無比。畫面中間有一頭四肢不斷痙攣、痛苦不堪、驚恐萬狀的馬,這匹馬嘴被撕裂,脖子痛苦地扭曲成弓形。按畫家的解釋,畫中的牛代表殘暴的法西斯黑暗勢力,馬代表被戰爭摧殘的格爾尼卡的人民。畫面通過這些扭曲和痛苦的象征性形象,對萬惡的戰爭發出了強烈和震撼人心的抗議。
整幅畫色彩單調、黑白分明,就如同戰地記者從前線帶回來的黑白戰地照片一樣,讓人感到觸目驚心,煩躁而驚恐。這幅畫也因特殊的表現效果,而被人們尊稱為“抗議地球上所有戰爭的永恒紀念碑”。畫面上畫家運用了多種象征物來表現戰爭的殘酷,關于這一點曾有人問過畢加索,為什么要用這些象征物來表現這個主題呢?畢加索回答說:“我不是超現實主義畫家,我并沒有脫離現實生活,因此不會用更有文學味道,或者更有詩意的弓和箭頭來表現戰爭,美感固然重要,但是要表現戰爭,我就一定會使用沖鋒槍和炸彈。”所以這幅畫充滿了畫家對祖國人們感同身受的痛苦和同情,更凝聚著對侵略者極端的厭惡和鄙視。
《格爾尼卡》完成后,曾先在巴黎展出,后又在挪威、英國、美國等地巡回展出,反響強烈,成為一種政治斗爭中的文化示威,影響深遠。后來被長期保存在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并成為了世界上僅有的兩幅用防彈玻璃覆蓋、保護的作品之一(另一幅是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直到1981 年,按照畢加索生前的遺愿,這幅畫才在西班牙人民殷切的盼望中,在大批警察的護衛下,運到了馬德里的普拉多美術館,并在那里永久珍藏。
畢加索是歐洲現代美術開創性的一代大師,他雖創立了“立體主義”的繪畫風格,但并不囿于此,而是海納百川地糅合了各個藝術流派的有益成分為其所用。他的藝術具有持久的影響力,深刻地影響了他以后整個20 世紀的所有藝術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