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作品名稱
名 稱:《梅杜薩之筏》
作 者:籍里柯
創作時間:1819 年
尺 寸:491 × 716cm
類 別:布面油畫
收 藏:法國,巴黎,盧浮宮
作品選取船員們因看到地平線上出現一條船只而無比激動的瞬間,來表現人們與自然和命運搏斗的頑強精神及不同心理狀態,作品采用了金字塔形的構圖,突出了兩個形成鮮明對比的三角形——一個是向前傾的人群,另一個是向后倒的桅帆,造成了一種緊張感。上升的金字塔形的一組人物占據了畫面的主要部分,他們極度激動,感情全都集中在處于金字塔頂點的紅巾上。畫中強烈的明暗對比與森嚴沉郁的色調使整幅作品充滿了悲劇力量。
油畫作品入選理由:
◎法國歷史上第一幅用寫實手法表現現實題材的浪漫主義畫作。
◎法國浪漫主義繪畫先驅籍里柯的代表作。
◎一幅轟動了法國,并得到路易十八庇護的名畫。
◎名畫背后慘烈、血腥的現實背景。
畫家簡介
籍里柯(1791~1824),法國浪漫主義繪畫的先驅。出生于里昂一個律師家庭,自幼喜愛畫馬,曾跟隨畫馬名家韋爾內學畫,后又進入格蘭畫室學習。籍里柯重視繪畫中的創新,喜歡描繪宏偉、壯闊的場面,畫面的運動感很強烈。代表作品還有《輕騎兵軍官》、《偉大的英國》、《埃普瑟姆的賽馬》等。
油畫人物賞析:
《梅杜薩之筏》的誕生,是有著深刻的事實背景的。1816 年7 月,法國政府派遣巡洋艦“梅杜薩”號載著400 多名士兵和少數權貴,前往非洲塞內加爾。率領艦隊的船長是個貴族,對航海一竅不通,由于他的疏忽大意和錯誤指揮,艦隊在經過西非海岸時觸礁沉沒。船長和一群高級官員乘坐救生艇逃命,把150多名乘客拋棄在一只臨時搭建的木筏上,任他們在汪洋中聽天由命。在海洋上長時間漂浮后,許多人死去,尸體開始腐爛,被饑餓煎熬的人們甚至開始啃吃人肉,有的精神失常,彼此互相殘殺。十幾天后他們獲救時,木筏上只剩下十五人,而不久其中的五人也死去。當時的法國政府為了逃避輿論的譴責,對這一特大的慘劇只做了輕描淡寫的報道,后來在兩位木筏上幸存者的努力下,這一事件的真相終于大白于天下。輿論為之嘩然,極富正義感的畫家知道這件事后憤慨不已,決定把這一悲慘的事件描繪出來。為此,他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采訪木筏幸存者,到醫院觀察病重者,對尸體進行細致的觀察,還請人制作了一只木筏進行模擬等,從而最終完成了這幅驚心動魄的油畫人物作品。
油畫人物畫面描繪了木筏上絕望的人們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看到了天邊船影的剎那間的情景。
油畫人物畫面的中心,人群搭建成了一個金字塔形的人塔,頂端是一個黑人,他正高舉紅襯衫盡力揮舞著,以期引起遠方船只的注意。下面的人們互相簇擁和攙扶著,饑餓、死亡困擾的人們在絕望中做著最后的掙扎。人群總的來說是慌亂、緊張的。有的人在支撐著上面的黑人,有人在吶喊求救,有的人在商量著更好的辦法。與喧囂和慌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木筏的邊緣靜靜躺著的尸體,還有一個默默坐在木筏邊緣的老人,他懷里抱著死去的兒子,神情絕望,對求生似乎已經無動于衷。畫面的左端有一個傾斜的船帆,鼓滿了風,在海風中搖擺,與前面的人塔形成了視角上的對應。
籍里柯是把這些落難的同胞,當成了向命運抗爭的勇士來描繪的,油畫人物畫面上的人都健壯有力,像米開朗基羅筆下的人物一樣,他們搭起的人塔也很穩重、牢固。畫家用崇敬和褒揚的心情和浪漫主義的手法,描繪出了遇難者在極端的情況下,緊張、有序地進行自救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對獨自坐船逃跑的船長以及不負責的政府無情的鞭撻和譴責。畫中非凡的人塔造型構成了畫面的一大亮點,畫家著意構造了前傾的人群搭建的人為三角造型和被風吹鼓的船帆三角造型,它們遙相呼應、互相襯托,代表了人與自然的抗爭和戰斗。畫中的人物形象也個個鮮明豪放,互相攙扶的臂膀,揮舞的手臂,把緊張的氣氛渲染得淋漓盡致,也體現出了一種悲慘的壯烈美。這幅展出時曾轟動了法國,人們拍手稱快,而一些舊貴族恨不得將其撕成碎片。后來在國王路易十八的支持下,畫家將其捐贈給了盧浮宮美術館,才算了事。
籍里柯這種注重個性表現,善于運用夸張和幻想,富有激情的創作手法,開創了法國浪漫主義繪畫的先河,對后來多個繪畫藝術流派的產生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