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壇三杰中,達·芬奇的藝術深沉、含蓄、富有理智、充滿智慧;米開朗基羅的藝術博大、雄偉、富有激情、充滿力量;而拉斐爾的藝術則以優雅、秀逸、和諧、高度的完美為標志。
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壇三杰中,達·芬奇的藝術深沉、含蓄、富有理智、充滿智慧;米開朗基羅的藝術博大、雄偉、富有激情、充滿力量;而拉斐爾的藝術則以優雅、秀逸、和諧、高度的完美為標志。拉斐爾沒有達·芬奇那樣經驗豐富博學深思,也沒有米開朗基羅的雄強偉健的英雄氣概,但他雖然只活了三十七歲,卻成為文藝復興盛期最紅的畫家,他的風格代表了當時人們最崇尚的審美趣味。他是個絕頂聰明的人,善于汲取他人之長,而后加以綜合地創造。他一生創作了不少繪畫作品,,還作了一些建筑設計,并為西斯廷教堂設計畫稿。他的才能又表現在他創造出最合乎當時人們口味的形象風格,被特稱為一種"秀美"的風格,不僅使當代人傾倒,而且延續了四百年之久,成為后世古典主義者不可企及的典范。
意大利畫家拉斐爾宗教油畫人物《阿爾巴圣母》 1511年 因其收藏者阿爾巴公爵而得名。畫作取材于傳統宗教題材,描繪圣母子與施洗約翰沐浴在暮色黃昏中時的親情關系。畫面上,圣母席地而坐,膝上坐著圣嬰耶穌,身邊坐著年齡稍大的施洗約翰。也許是閱讀《圣經》疲累了,圣母左手拿著剛剛合攏的《圣經》,右手愛憐地搭在膝邊的施洗約翰身上,以一種愛憐而靜穆的目光,觀望著兩個幼兒的玩鬧。三人的目光此時都疑聚到那個小小的十字架上,仿佛都預感到圣子耶穌將為救贖人類的罪惡而奉獻生命的沉重與悲壯。黃昏暮色中,夏曰芳醇清新的陽光,灑落在有農莊和起伏山嶺的遠景上,給畫面涂上一層憂郁的詩意氣氛。整幅畫人物姿態十分自然,卻形成一個非自然的出色的平衡構圖。舒緩柔美的動人曲線,絲毫不差地勾畫出呈彎曲的圖像,成功地保留了一幅圣像所有的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