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一方面對符合道德之美的形象傾力歌頌,而另一方面,也對怪異角色沉醉著迷。本文為大家分享人們好奇怪物之美的淵源與解釋。
惡龍、母子、米迦勒及天使
取自圣黎巴納《啟示錄注》,8世紀
在古希臘神話中,一切美都是按照符合道德、比例、和諧的理想主義審美標準的。然而,我們在看到那些神話故事中的優美的人體之外,還能看到古怪甚至是丑陋的形象,他們共同組成古希臘神話乃至中世紀宗教中的角色。
奇美拉(Chimera)
引申為遺傳學中的嵌合體
希臘神話中半人半羊的牧神,獨眼巨人,獅頭羊身蛇尾的奇美拉,人身牛頭怪,或普里阿普斯(Priapus,希臘男性生殖神)之類神怪。這些神怪似乎有悖于古希臘理想主義的審美,那么它們存在的意義是什么?又為什么人們對其在愛恨與迎拒之間持續著迷?
美女蛇厄喀德那(Echidna)和怪物提豐(Typhon)的孩子們,除了奇美拉(Chimera),還有九頭蛇(Hydra),斯芬克斯(Sphinx),雙頭犬 (Orthus),三頭犬(Cerberus)等等
I
怪物存在的理由與尊嚴
自古代至中世紀,雖然以比例作為身體或道德之美的基礎,但其中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古希臘以來的和諧觀念。他們認為:丑物也是世界和諧的一部分。美也起源于對立物的對比。因此,在創世觀念中,怪物亦有其存在的理由與尊嚴;同理,秩序內部之惡成為善、美,因為惡源生于善,只是兩者并立時,善之光華突出。
達摩迪納地獄壁畫,約1410年
博洛尼亞(意大利)圣彼得教堂
而到了古典時代晚期,尤其是基督教時代初期,基督教感性及傳達這種感性的藝術降臨,痛苦、苦難、死亡、酷刑、地獄、以及受害者與施刑者身體的畸形,在涉及基督教及迫害基督教者的主題之處又顯得格外醒目。
《地獄》,博斯
點擊藍字,了解博斯
II
傳說中的畸形生物
丑吸引人的另外一個理由是,在希臘化時代,貿易的交流開始增加了異域事物的接觸。有接觸則有描述,那些描述有的用意明顯在述異志奇,比如10世紀風行西方的《亞歷山大傳奇》(Romance of Alexander),就以想象之筆,記述亞歷山大大帝之旅;有的則自稱科學,比如老普里尼(Pliny the Elder)那部有當代智能百科全書之譽的《自然歷史》(Natural History),這類文字,可以看到后來中世紀動物寓言所寫形狀怪異的人與動物。
世界地圖(右為巨足遮蔭人)
比特斯,8世紀,馬德里
于是,我們看見半人半羊;眼睛在肩膀,胸有兩孔,一孔為鼻,一孔為嘴;陰陽同體:一個女性乳房,兩種性器官;無嘴人,以氣味為食;狗頭怪、小矮人、巨足遮蔭人……
紐倫堡紀事(局部)
15世紀,米蘭,私人收藏
中世紀人著迷于這些奇物,它們成為接下來流傳好幾個世紀的異國風物。中世紀晚期,很多旅行家投身尋找新的國度,部分原因就是為了尋找傳說中的這些奇物,甚至尋找了一圈,即便沒有找到,也自稱找到了,再吸引更多的人去找。比如《馬可·波羅游記》中說歐洲人從沒見過的犀牛就是傳說中的獨角獸(盡管獨角獸據說色白而優雅,犀牛則看起來色灰而笨重。)
怪獸噬人
圣皮埃爾教堂柱頭,12世紀
III
對“丑”的處理
神學觀念認為,怪物同樣是上帝的神意計劃所造的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它們并不違背自然,只是不符合我們所習慣的自然。我們所習慣的自然,是符合道德意義上的自然,而怪物則往往處于道德意義的反面。
帶角毒蛇與阿維西納毒蛇
1590,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
但人們又無法抗拒怪物的吸引力,于是,怪物兼受愛恨與迎拒,在文學與繪畫上占有日益重要的位置,這從但丁寫地獄,到博斯(Bosch)的晚期畫作開始,直到數世紀之后頹廢浪漫主義時期,藝術更是明確的承認恐怖事物之魅與魔鬼風格之美。
非洲畸形動物,《怪物志》,1642
龍,《地下世界》,1665
意大利人翁貝托·艾柯(Umberto Eco)編著的《美的歷史》(《Storia Della Bellezza》),關于《怪物之美》的部分,到這就寫完了,文中最后一句:當時的收藏,我們今天以幻想怪念目之,但當代人為之著迷,因為自然世界尚待充分探索,而它們透露了那個世界的種種神秘。
(來源:豆瓣小站說畫,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