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稱:《漁夫》
創作時間:約前1500 年
類 別:壁畫
收 藏:希臘,國立考古學博物館
一位年輕的捕魚人手里捏著捕獲的海魚。畫面表現方法樸實、簡潔。當時的愛琴海諸島已與埃及、兩河流域有一定的交往,因此在繪畫上常常可見互相間的影響。這 幅作品中人物的頭和腳為側面,人體的上半身與眼睛卻是正面,無論人物的表情還是身上的曲線,我們都會覺得比嚴格遵守正面律的埃及壁畫優美得多。
入選理由
◎愛琴海地區的藝術曙光,“米諾斯文明”的歷史回眸。
◎優美的人物形象,鮮活的生活場景,精湛的用色技巧。
◎奇特的發現歷程,如何保護古壁畫的有益啟示。
名畫欣賞
早在希臘古典文明之前,愛琴海地區就已經孕育了燦爛輝煌的文明,這就是美術史上通常說的“米諾斯文明”和“邁錫尼文明”。其中“米諾斯文明”現在地中海和
愛琴海交界處的克里特島上,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這處文明得名于克里特的統治者米諾斯國王,他建立了強大的帝國,在克里特島上建造龐大的克諾
索斯王宮。米諾斯王宮是世界史上最為著名的宮殿建筑群之一,占地約2
公頃,整體結構復雜多變,被稱為“迷宮”,宮殿內的采光設施、供排水、衛生設施極為完備,體現出了米諾斯人出色的建筑水平。
19 世紀末,英國考古學家伊文斯爵士最早在克里特島找到了米諾斯宮的龐大遺址,經過挖掘,發現了許多殘破的柱廊、庭院和房屋,還在其內部發現了大量制作精美的 裝飾性壁畫。這些壁畫色彩鮮艷、線條流暢,題材大多來自大自然中的可見可聞之物,比如各種水草、海浪、游魚、木船以及各種人物、動物形象。其中最為著名的 作品有《巴黎女郎》、《交談的婦女》等。相對于古埃及繪畫的呆板、單調,這些壁畫完全呈現出另外一種風貌,有著濃厚的人文氣息,描繪的多是現實中的生活場 景和周邊的各種事物,與古埃及墓葬繪畫完全為死人服務的宗旨完全不同。這也表現了兩種古老文明根源性的差異,文明的多樣性也可見一斑。伊文斯爵士的發現揭 開了克諾斯王宮之謎,無疑是意義重大的,然而,在處理這些壁畫時,他卻犯了個致命的錯誤。為了保持壁畫的完整性,重現壁畫的宏偉壯麗,他請來一位瑞士畫家 把這些殘缺不全的壁畫重新組合在一起,進行了查缺補漏的描繪。這似乎無可厚非的舉動,造成的結果卻是慘痛的,它使得這些古老的壁畫面目全非,讓人再也無法 辨認出哪些是壁畫上原來的真跡,哪些是后人的“添足”,從而破壞了壁畫的原始性和真實性,留下了很大的遺憾。后來,到了1967 年,希臘考古學家馬里那托斯在克里特北部的小島提拉島再次發掘出了大量的壁畫,吸取了以前的教訓,這一次他原封不動地保存了這些壁畫。
由于米諾斯王朝不僅統治著克里特島,也統治著周邊的許多島嶼,所以提拉島上挖掘出來的這些壁畫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著米諾斯壁畫的水平。我們看到的這幅《漁 夫》壁畫就是提拉島出土的。壁畫刻畫了一個提著兩大串魚的高大的漁夫形象。人物整體輪廓形象逼真,線條流暢、生動。漁夫因為吃力而微張的嘴唇、睜大的眼睛 描繪得栩栩如生,準確到位。特別是為了保持身體平衡,微微前凸的身體姿勢和挺胸收腹的樣子也刻畫得極為生動、形象。畫中兩串大魚描繪得優美、有趣,體現出 了極高的寫實功力。從色彩上看,畫面上用了紅、黃、灰、藍等多種顏色,對比鮮明、和諧,表現出米諾斯畫工極為高超的色彩調配和使用技巧。總體看來,米諾斯 壁畫筆法靈活、寫實,色彩明亮奪目,具有很強的裝飾性效果,并且人物形象生動活潑,洋溢著濃厚的現實生活樂趣。要比古埃及講究嚴格正面律的繪畫優美、生動 得多。克拉特島后來為希臘所吞并,我們有理由相信,米諾斯的藝術文明,為后來的希臘藝術所繼承并給他們提供了繪畫的借鑒和憑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