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穗者
這是一幅怎樣絕美而又令人心酸的油畫,畫中的三個拾穗的法國的母親,此刻應該是全世界的母親也是我們的母親。一個母親彎腰站在哪里,另外兩個母親已經彎下腰去正在撿拾大地遺下的麥穗。她們身穿厚厚的袍子也許是因為沒有單衣可穿,低下去的面部讓我看不見母親垂向土地的表情,但我能看得見母親心中生存的簡樸和艱辛。三個母親手中拿著被田野拉下的麥穗已經很知足了,而遠處金黃的原野是豐收和喜悅的。高高堆起的兩個新麥垛正在眺望它赭色的天空,天空安謐寧靜而遼闊,飛翔著自由的鳥群。一輛裝載著麥捆的大車正在駛向母親的村莊。而三個母親仍在繼續拾穗,在這大地祈禱的黃昏里,母親用奶水哺育的孩子在哪里呢?我想,當她們的孩子在夜晚的星光里迎接他們年邁的母親時,眼睛里一定會浸滿懺悔的淚水。
畫家以十分單純、樸素,而又本質的藝術語言,表現了法國農民生活的各個場面和片斷,《拾穗者》是其中典 型的一幅。它描繪著在收獲季節里,農婦在收割過后的田間,拾起散落了的麥穗。這些糧食,雖然無幾,但卻是農 民們一年辛勤流汗換來的。在米勒之前的法國繪畫中,還沒有人能如此直接地表現農民的生活,所以在1857 年沙 龍展出時,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
1857年法國畫家米勒創作油畫《拾穗者》,是最能夠代表米勒風格的一件作品,它沒有表現任何戲劇性的場面,只是秋季收獲后,人們從地里揀拾剩余麥穗的情景。畫面的主體不過是三個彎腰拾麥穗的農婦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麥垛。這三人與遠處的人群形成對比,她們穿著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體態健碩,談不上美麗,更不好說優雅,只是謙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尋找零散、剩余的糧食。
1857年畫家43歲時,完成了《拾穗者》。在已經收割后的田野里,三個貧苦的農婦正在撿拾麥田里散落的麥穗。畫中沒 有龐雜的場面,也沒有過多細節,十分單純,令人一目了然。三個農婦神態疲憊,頭頂著盛夏的烈日,在似火的驕陽燒烤著 的大地上尋找失落的麥穗,辛勞的汗水已浸透了粗布衣衫。畫面的背景是堆成小山似的麥垛,主人騎在馬上監督農民們干活 ,豐收遠景和前景三個農婦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就暗示在豐收的年景,農民們仍然不得溫飽。重大的社會問題,嚴酷的階級 對立,在這幅畫中被畫家用具體的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出來。作品問世以后產生了驚人的社會反響,資產階級評論家憑著他們 的敏感,從政治上作出論斷:“畫里有農民的抗議聲。”“這三個拾穗者如此自命不凡,簡直就像三個同命運的女神。”還有 人驚呼道:“在這三個突出在天空前的拾穗者后面,有農民暴動的刀槍和1793年的斷頭臺。”事實上畫家并沒有他們想得那 么多,他只是把自己的經歷和感受畫出來而已。這幅畫的生命就在于真實,這種真實能引起人們對那個社會的懷疑。所以作 為寫實主義畫家的米勒使資產階級感到害怕。米勒在他所有的畫中都采用了簡潔手法,表現豐富的內涵,他的思想觀點都通 過真實的形象和場面自然地流露了出來。他創造了一種無與倫比的農民典型,他筆下的農民具有一種樸實、善良、憨厚和稚 拙的美,永遠散發著泥土的氣息。米勒是偉大的農民畫家,他的藝術是公認的農村生活的莊嚴史詩。他用畫筆和顏色表達了 農民對土地的依戀,也揭示了人類圍繞土地而爭斗的喜悅與悲哀。人們稱米勒是“鄉巴佬中的但丁、土包子中的米開朗基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