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3 年,勃魯蓋爾移居布魯塞爾,同年,他便創作了這一幅以《圣經》為題、寓意深刻的杰作《巴別塔》。據 《圣經》記載:傳說挪亞在洪水以后,東遷到示拿,并在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之間發現了一塊大平原,就在那里 從事生產,繁衍子孫,后來成了人口眾多的城填。因為人們被洪水沖怕了,擔心再遭水災,決定動手修筑一座通天 的高塔,以防水災。這座高塔的計劃是很龐大的,要能容納全城的人,高度就必須達到天頂。上帝耶和華得知此事, 決定親臨人間看個究竟,當他見到塔身后,又驚又怒,心想,剛剛繁榮起來的人類,就有如此高超的本領,將來高 塔直通到我的寶座如何了得。他決定施神術攪亂示拿人的語言。這樣,正在建塔的示拿人彼此不懂對方的話,工程 便無法再進行下去,大家只得按互通的語言為群散居各地。人們丟下工具和材料,承認這是“瀆犯上帝”的一種懲 罰。為了表現通天高度的巴別塔,勃魯蓋爾以宏大的構圖來處理這個富有幻想意味的場面。他不僅精心描繪了眾多 的人物,還在塔頂處用云彩攔腰截去一個頂部,并在云層上畫了一個隱約可見的塔頂,以顯示塔的高度。塔身坐落 在海邊,右角臨海灘處還有停靠的船只。遠處是密集的房屋,它展現出一片豪闊暢心的平原風光。示拿人的建塔總 監帶領了一班衛士正前來督察停建的真相:吵個不休的工匠們都已散去,其中一個向總監跪下,在說明事故的復雜 性,但看來他的話也使總監和衛兵們無法聽懂。在塔身的正前方,有一處“塌方”,局面顯然是不堪收拾的。畫家憑 借細密畫的技巧,在塔身每一層上都畫著密集細小的建筑工人與車輛形象。為了追求這種巨大與繁亂的繪畫效果,勃 魯蓋爾有意拉開了人物形象與塔身、大自然等的比例距離,從而顯示出“工程”的偉大力量與艱巨,也更顯示出人 類的創造性力量。在揭示人類戰勝大自然的壓力方面,畫家強調的是狂想性色彩。
老彼得·勃魯蓋爾(約1525~1569)是尼德蘭著名的農民油畫畫家。生于荷蘭北布拉邦特州的勃魯蓋爾村。他的第一 位老師是長于彩色玻璃宗教畫的凡·阿爾斯特;后來又向安特衛普一位重視民間版畫的出版商兼畫家考克學習,后 者給他的影響頗深。1551 年,勃魯蓋爾從師學藝期滿,成為安特衛普畫家公會的會員。從1552 年起,他游歷意大 利、法國等地,以求廣闊博見。翌年冬回到考克的畫店工作。1563年,勃魯蓋爾和他第一個老師的女兒馬莉結婚后, 移居到布魯塞爾,在那兒一直到大約44歲去世。在布魯塞爾的五年多時間,是他創作的最旺盛時期,也是他藝術的 黃金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