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紗巾的少女 意大利 拉斐爾 布上油畫 縱85×橫64厘米 佛羅倫薩彼蒂美術館藏
這幅女子肖像油畫,是拉斐爾最理想的女性形象,這個形象的特征可以在《西斯廷圣母》中的瑪利亞那兒找到她的 影子。畫家在此運用極為豐富的繪畫語言,充分發揮色彩表現力,從美麗的膚色到華貴服飾上的綿密衣褶都被細致 入微地描繪出來。畫中少女安詳而略含倩笑的臉龐,以及按在胸前的那只右手,都刻畫得十分細膩。華貴衣裙上的 百褶紋,采用一種淺絳、銀灰色的調子來表現,與肌膚的色彩相爭輝。由于畫家以觀察為基礎,去掉了不必要的神 秘色彩,增加了形象真實感。
《披紗巾的少女》又名唐娜·維拉塔,據說是拉斐爾的情人芙納蕾娜的肖像,在這位女子肖像中,畫家不僅描繪了她的美麗和多情,更是運用了一種極為豐富的色彩 語言,把芙納蕾娜的面孔和袒露的酥胸描繪得十分細膩,華貴的衣裙上,繁復精致的褶紋與單純的披紗形成對比,更加襯托出肉體的溫柔與魅力。銀灰色調的衣裙與 白皙肌膚的色彩交相輝映,使畫面產生了一種純潔的主旋律。在這個形象上,宗教的神秘意味蕩然無存,突現在人們面前的是活生生的人,這無疑是畫家描繪真實對 象的結果。她穿上了白色的衣裙,披上了紗巾,看上去美麗而又神秘。也許拉斐爾在畫這張畫之前一定研究透了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在這張畫上似乎可以感受到達·芬奇薄霧法的運用。
《披紗巾的少女》這幅肖像運用了一種極為豐富的繪畫語言。拉斐爾充分發揮他那色彩的表現力,在這幅畫上每一筆都是一絲不茍的。畫家塑造了一位平凡而又極具審美的女性形象。女郎姿態優雅,她那雙象天鵝絨般閃光的眼睛,面容姣好安詳而略含微笑,美麗膚色被細致入微地描繪出來。
華貴的衣裙上的百褶紋,采用一種淺絳、銀灰色調子來表現,和繁復精致的褶紋與單純的披紗形成對比,更加襯托出肉體的溫柔與魅力。銀灰色調的衣裙與白皙肌膚的色彩交相輝映,使畫面產生了一種純潔的主旋律。這樣大膽地用亮色來轉換色彩的手法,顯示了拉斐爾超常的繪畫能力。
在文藝復興時代,只有拉斐爾為我們創造了如此女性美的典范,拉斐爾對于女性之美有著自己獨到而深厚的理解。以至這種典范到今天仍是后輩們難以企及的;也只有拉斐爾使圣母真正回到了人間,成為我們理想中柔美的化身。
畫作中純白色的面紗,飾有金邊,在米黃色和棕色之中,給人留下孤獨的印象,并讓我們看到頭上那顆珍珠發出的亮光。年輕女子,頭上戴著低調的面紗,將手放在自己的心上。
她的表情寧靜,也許還有些關心,但是沒有透露任何信息。布料將她的肩裹得嚴嚴實實,這是當時的傳統,能庇護她免于窺探的眼睛騷擾。在這樣的距離上,我們又能對這個女子了解多少呢?落在她身上的面紗隱藏了她真實的膚色,這樣營造出一種神秘感,再加上她的端莊和優雅,這一切都讓她看起來更美。但是面紗的存在改變了人體的自然狀態。面紗線條凜直樸素,把她的形象變得抽象,變得完全由心智構成。這血和肉構成的年輕女子已經變成了一個理想化的概念。
拉斐爾將面紗變成了文藝復興時期畫家的理想化模板。如此打扮的模特完美遵循幾何法則:三角形的空間。三角形是穩定與和諧的形狀,當它豎起來時,就更具美感。三角形應用到這幅肖像的構圖上,同時也不會影響它探索的意義。畫作的結構與年輕女子的服飾交雜在一起,閃閃發光的圖像放置在一個經典的平衡之中,仿佛把人類的脆弱置于一種永不過時的設計之內。
如果這幅畫作的目的就是展現幾何法則,那它就是不完整的,而且過于單調。這名女子的外貌不可避免地要展示在世界面前,如果畫作只做到這單,那不就是司空見慣、老生常談嗎?藝術家知道:真相要更為復雜,而且充滿矛盾。他著手表現的方式,就是打斷布局,讓女子的衣衫隆起和蜷縮。女子的左側衣袖幾乎要從畫面中撐出來。她展開手指,仿佛在暗示一些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感情。在輕薄的面紗布料下,她看起來呼吸困難,仿佛內心暗暗孕育著一場風暴。衣服的皺褶一直延伸到緞子中,似乎在跟隨她感情的波折航線。
控制和挑撥這個女子的,是什么樣的突發力量和狂野欲望?而在外人眼中,她的美德就像一堵墻一般筆直,絕不會懷疑她,也可能根本無法理解她。在面紗下面,命運將她置身于猛烈的力和漩渦中,而強有力的面紗包住和限制她所有的秘密思緒。
拉斐爾·桑蒂(1483~1520)是意大利文藝復興盛期最杰出的藝術家之一,他的藝術體現出深邃的人文主義思想, 并賦予這種思想以巨大的表現力。他廣泛吸收前輩大師和同時代畫家的藝術成就,從而創立出自己獨特的秀美、典 雅、和諧、明朗的藝術風格。他被稱為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圣”,與達芬奇及米開朗基羅并稱“文藝復興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