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作品名稱
名 稱:《最后的審判》
作 者:米開朗基羅
創作時間:1534~1541 年
尺 寸:14.4 × 13.3cm
類 別:壁畫
收 藏:梵蒂岡,西斯廷教堂
這是一幅教堂祭壇壁畫,表現的是人一生要不斷違逆上帝旨意,犯下深重罪孽,但終將得到救贖。構圖的中心是審判者基督,他以左右萬物的姿態高高舉起右臂,主宰著四周人們的命運。審判者外表的完善健美與嚴峻表情對比鮮明,是人的力量與神的力量的強大結合的體現。基督的上方是天使、圣母與天國人物圍繞在四周,經過審判后正升入天堂的選民和被拖入地獄的罪人位于畫面下方,最底部是陰森的地獄。整個畫面流動著上升與下降的感覺,雄偉壯麗之中另有肅穆恐怖之感。那些正被拖入地獄的人們在痛苦掙扎著,表情充滿了絕望和哀求。此畫完成共花去了6年多時間,開創了將宗教人物畫成裸體形象的先例。
油畫作品入選理由:
◎大師晚年的扛鼎之作,對人世審判的自我表現。
◎體魄雄偉的人體形象,氣勢磅礴的總體布局,撼人心魄的藝術感染力。
◎充滿傳奇的創作歷程以及巨作身后的無數傳奇。
油畫作品欣賞:
米開朗基羅在創作了西斯廷禮拜堂天頂壁畫25 年后,再一次走進西斯廷禮拜堂創作了《最后的審判》這幅油畫人物巨作。此時的米開朗基羅已經變老了,然而大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不會隨時光流逝的。事實證明,他再一次創造了奇跡。不過,與25年前相比,此時的意大利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反對羅馬教皇和封建統治者的運動此起彼伏,米開朗基羅的弟弟就在革命中去世,畫家對教皇和皇帝們的惡行極端的憤怒。在這幅巨作中就包含著作者滄桑的人生體驗以及對教皇等統治階級的極端憤慨和控訴之情。
《最后的審判》描繪了耶穌來臨時,對人類進行最后審判的時刻。在畫的底層描繪的是地獄的入口,左側是復活的死者,右側則是墮入地獄的靈魂。引渡亡靈的神駕駛著小舟穿梭在冥河中,冥界判官在審判這些靈魂。在畫的第二層,七位天使位居中央吹響了末日審判的號角,左右兩邊是飛升天堂或墮入地獄的人,也有掩面痛哭、后悔莫及的人物造型。第三層是全畫的中心,基督威嚴地高踞畫面上端,圣母瑪利亞依附在他的左側。在他的周圍是先知、使徒和殉道的圣徒。最上端兩個半月形構圖中一邊是耶穌受刑的刑柱,另一邊則是釘死耶穌的十字架。大致看,這幅畫可以分成這樣幾個連貫而又獨立的層次。
從整體來看,這幅畫以耶穌為視覺中心,形成左右對稱的布局,人物的組合構成動勢的漩渦形,猶如暴風卷過人群,體現出末日審判的混亂不堪。位居云端的耶穌,高舉有力的膀臂作出最后審判的決斷,他的面孔顯示出一種令人敬畏的強烈震怒,這是他發揮神杖,彰顯正義,懲治邪惡的時候。殉難的圣徒們,各自向耶穌訴說著自己的冤屈:如被劍射死的圣賽巴先、被吊死的勞倫斯等。畫家把他推崇的但丁、碧特麗絲等意大利的英雄們,都安排在了畫中飛升天堂的位置上,而那些代表惡勢力的教皇們則被安排在了向地獄滑落的一方,在畫家心中,上帝的審判是絕對的、公正的、唯一的,不管什么人,惡有惡報,善有善報。
從表現手法看,《最后的審判》初看上去,似乎有些紛繁雜亂的感覺,可是細心看就會感覺到人物組合有序、比例得當,有著潛在和諧規律。畫家把200多個真人大小般的裸體巨人塑造得栩栩如生。畫面構圖采用了水平線與垂直線交叉的復雜結構,使畫面勻稱而又有序。為了取得最佳的觀賞效果,避免從下面仰視畫中人物時,出現不協調的比例,畫家特別將上面的人物畫得大了一點,底部的畫得小了一點。
據說,1541 年的圣誕前夕,該畫揭幕時,曾引起了整個羅馬城的轟動。當時的教皇看到這幅氣勢磅礴、懾人心魄的宏偉巨作時,跪倒在它的面前,說:“上帝啊,當末日降臨時,不要審判我的罪啊。”可是到了后來,由于教皇的司禮官切薩諾在新教皇面前搬弄是非,說在教堂里不適合放裸體像,于是,教皇命令大師的弟子沃爾塔拉給這些裸體畫上了衣服。可笑的是這位畫家卻因此得了個“穿褲子的畫家”的綽號。